太白草医药发展概况

2021-04-13


一、中医、中药与草医、草药的联系

草药、草医是与中药、中医同宗同源的,但却有所区别。一部分草医药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通过疗效的验证,最终升华为中医药理论。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官方承认的医生,古时称“太医”“大夫”,即所谓的“官医”,而官方未承认的医生为“草医”、“走方郎中”“草泽之医”等。

官方承认的药物即为“官药”,也就是中药,是国家药典所记载的、广泛流通的药物;“草药”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是药典未曾收录、各类书籍记载较少,市场未流通或很少流通、应用局限、多为原生态的药物。

二、太白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造就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药山

太白山是我国大陆东部最高峰,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它所处的秦岭山脉,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是暖温带、北亚热带的分界线,是华北、华中植物区系的分界线,是东洋界、古北界动物区系的分界线,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它从下自上分布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5个气候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一日可见四季。以上几个特点属于世界罕见、全国独有。因其多变的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矿物药材和动、植物药材的多样性以及各自独有的神奇功效。太白山药材资源丰富,据《太白山本草志》记载,仅植物药材就有1400余种,和长白山、神农架并称我国“三大药山”。

三、太白草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中草药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同步。太白草医、草药的起源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期间文字记载较少,只能从名人传记里面窥其一斑,理其脉络。

太白山是一座举世闻名的道教名山,东侧楼观台称为“道都”。昔日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至楼观台说经讲道,著《道德经》,后世尊为道家祖师。后路过太白山汤峪,在青牛洞修行。今眉县汤峪仍有青牛洞道观。

在太白山一带进行医药活动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为神农氏,亦称烈山氏,史书一般认为是炎帝。他和其族人早先生活在秦岭北麓姜水(今陕西岐水)流域。《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本,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有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问世于西汉末年,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药、中药、下药,即后来所说的“三品分类法”。上药120种,可以“养命以应天”;中药120种,可以“养性以应地”;下药125种,可以“治病以应人”。这种分类法虽被后世以更合理的分类方法所取代,但却反映了3个问题:一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二是当时所崇尚的“天地人三才”的道家思想;三是医道合一的文化理念。

《神农本草经》不但载药365种,还提出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的概念,提出了简单的“炮制”方法,提出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七情学说。这些观点时至今日仍然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在太白山区域长期进行医药活动的第二人是隋唐时期的孙思邈。孙思邈是陕西耀州区人,他“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李时珍《本草纲目.序列》云:“思邈隐于太白山,隋唐征拜皆不就,年百余岁卒。”据《孙思邈生平年谱》记载,孙思邈3次隐居太白山,累计24年,期间钻研医药,为民治病,精于理论,勇于实践。今眉县汤峪口至下板寺22公里处有窑洞3孔,现存高80公分,直径50多公分的石碓窝1个。此处名为碓窝坪,相传为药王碓药、居住所用。孙思邈晚年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籍,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后世尊之为“药王”。

在太白山区域长期进行医学活动的第三批人是金元时期道家的王重阳和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尤为重要的是,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创建了全真教龙门派。龙门派师承相传,非常活跃,在我国宗教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部分人成为道医,运用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至今已传34代。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喆,道号重阳子,故名王重阳,北宋末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教的创始人,后被尊为道教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众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王重阳糅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平生著作甚多,不但注重修身养性,同时又要求道家行医,以济世度人。《重阳立教十五论》云:“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可见道人行医治病为道家的主要活动内容,有”十道九医“之说。

马丹阳(1123~1183年)原名钰,字宜甫,山东宁海人,与妻孙不二均投王重阳门下,同为全真七子之一。一生行医活动于秦岭北麓、关中一带,善用针灸,至今仍流传有“马丹阳十二神针”的治疗方法。今太白山北麓周至县竹峪镇仍保存有马丹阳的道场——丹阳观。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全真七子之一,一直活动在秦岭北麓、太白山附近,居住在鬼谷子洞,传道行医。1174年(金大定十四年)8月,丘处机隐居磻溪(今宝鸡市东南),潜修七年,著有《磻溪集》。后又迁陇州龙门山潜修6年,潜心于养生、医术和道家思想的研究,创立龙门派。龙门派传教范围除陕西外还波及到周边数省。

元朝、明朝及清朝前期是道教史上最兴盛的时期,朝廷支持,民众信奉,香火茂盛,道观骤增。据《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记载:“元世祖皇帝御赐龙门派辈二十字,有清复奉敕赐八十字,续满一百字”,即后人所称的百字谱: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永唯懋,希微衍自宁,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太白草医药在龙门派中代代相传,涌现出了如王常月、伍守阳、柳华阳、金清静、刘一明、张永玖、马鹏(马圆通)、刘圆清、张圆文、李圆通、凤圆岐   康圆洪、李至昌、王理宗、何宗义等杰出人物。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太白草医药不断传承和扩大,形成了以太白山为中心,波及陕西、四川、甘肃等省的太白草医药文化圈。

到了清朝中期及民国时期,道教逐渐衰退,道家的医疗活动成了道家主要的经济收入途径,于是道医增多,且逐渐传入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年代,尤为突出。张圆泰、张宗宽、李白生等道医,叶春发、徐家成、庞海成、闵启连等民间草医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张圆泰(1855年~1914年),号一清,为龙门派第19代传人,眉县丁家沟(今眉县汤峪镇二郎沟村)人,清末民初为王母宫监院。20岁时拜大爷海赵真人为师,虚心学道、习医,为民治病。每逢瘟疫流行,常以丸药广施民众,救人无数。他一生德行高尚,医术高明,颇受民众称颂。他收道徒何明仙等13人,徒孙王至信等10人,玄徒孙赵理鹤及俗家弟子百余人。

张宗宽(1873年~1976年),原籍四川巴中,为龙门派第23代传人,师承龙门派道士王理宗,时任太白山拔仙台监院。一生善用针灸及太白山草药治病,精通子午流注法,医术精湛,在周至、眉县、岐山一带负有盛名。他收徒有道家弟子王诚海、赵诚全等人,还有俗家弟子周鉴西、王正、刘耀华、华先魁等人。1976年亡故葬于周至县马召镇。

李白生(1919~1989年),字中直,道号诚法,祖籍四川乐山井研县。拜师太白山道士何宗义,出家青牛洞,为龙门派24代传人。他饱学经史,曾执教乡里。祖传中医,好学善记,博采众家之长,善于总结提高,医技高超,采药太白山上,用“一根针,一把草”治病救人,久负盛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太白草医草药。1953年4月28日,在当地政府的批准下,由李白生牵头,联合薛万银、庞海成、陈凤岐、纪世昌、徐老三、徐恒录、华志刚等人在眉县槐芽北寺庙成立了“太白草药研究会”,并于1958年在眉县卫生局的批准下成立了太白草医联合诊所,并各自收徒,传承太白草医药。后经宝鸡市卫生局大力支持,拨款盖起了草药大楼。诊所发展至今为眉县槐芽镇卫生院,为我国起步最早的应用当地草医药为群众治病的医疗单位,为我省草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56年3月,前卫生部部长郭子化在陕西省卫生厅中医处邓绍常的陪同下接见了李白生,促成李白生先生总结出了近千年流传下来的太白草医药经验,写成了《太白草药性书》等书,首次将太白草医药经验编写成文。虽未正式出版,但影响极其深远。李白生先生于1958年被陕西省中医研究所聘为中医研究员,被西北植物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秦岭植物志》的编写工作。原陕西省卫生厅厅长卢希谦称其为“太白草医泰斗”, 充分肯定了他对太白草医药的贡献。李白生收俗家弟子王林祥、穆毅等十余人。卒于1989年,葬于眉县汤峪龙山脚下。

20世纪60~70年代,在中央及省市县各级行政部门的重视下,全国大搞中草药运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中草药人员。有些县还编写出了反映当地中草药资源的小册子。陕西省卫生厅、商业厅组织编写了《陕西中草药》一书,载药850余种,其中太白山区域的药材达300余种。1975年,为了给我省草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由宝鸡市中医学校校长邓绍常发起,在该校办起了我省唯一的“草医药学习班”,招收穆毅、王飞鹏、李新吾、张雪峰、魏喜来等20余名学员,学习时间长达8个月,对太白山、紫柏山、关山的药材资源做了初步的考察,采集草药标本500余份,同时还办起了草医门诊部。1982年11月份,宝鸡市卫生局抽调宝鸡市中医学校、宝鸡市卫校、宝鸡市药检所的教学、科研人员组成了由穆毅、曾九成为组长的“太白山药物资源考察队”及《太白山本草志》编写组,于1983年3月成立了宝鸡市草医协会。对太白山区域(东至黑河,南至黑河及湑水河,西至太白河,北至渭河)的药材资源进行了详尽的考察,采集药材标本3000余份,1000余种,并通过西北植物研究所进行了鉴定。先后召开了3次宝鸡市草医协会经验交流会,每次人数达100余人。历时6年编写成《太白山本草志》,载药1415种(未包括动物药及矿物药),基本上反映了太白山的药材资源,收集了近千年传承下来的太白草医药经验。经省级专家鉴定,认为该书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书荣获“宝鸡市198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于1993年由陕西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有力地推动了太白草医药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20世纪80年代,在陕西省卫生厅的安排和指导下,汉中市、渭南市、宝鸡市组织人员经过实地考察,分别编写出了《秦巴药物志》《华山药物志》《太白山本草志》。

1987年,由周至县卫生局肖学忠发起,在周至县卫生学校办起了“西周草医药学习班”,学制3年。招收来自陕西、四川、河南、甘肃四省的学员姚连蔚、华有、张志旭、郑建强、任彭辉等94名,以穆毅、肖学忠编写的《陕西常用草药》作为教材,为陕西草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1988年,在刘明德的倡导下成立了眉县太白山药物研究会,来年又成立了太白山药物研究所。1990年又与陕西中医学院合作成立了太白山药物研究中心。他先后发表了《陕西省草药协会与槐芽草药诊所》《天然资源·草药瑰宝》《太白山七药》《药王与太白山》等论文,为太白草医药发展史的研究和总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1世纪以来,在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下,2003年成立了陕西省中医学会草医药学部,2006年批准在杨陵区中医医院(现杨陵仁和中医医院)成立了陕西省第三批中医重点专科“太白草药专科”,2007年确立了由杨陵区中医医院穆毅等人承担完成的 “太白山常用草药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科研项目。该项目资料来源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1983-1987年宝鸡市草医协会召开的3次经验交流会所收集到的资料,以及走访草医专家所获得的资料。有些老草医专家如李白生、徐家成、叶春发、张维岗、毛培良、华先魁等已故去,留下的资料极其宝贵,对他们资料的收集,纯属抢救性工作。二是1986年周至县在举办草医学校时,穆毅、肖学忠在编写教材《陕西常用草药》(油印本)的过程中,所收集的30余名老草医的资料。三是搜集筛选了近千年来通过家传师授,散落在民间的太白山草医药经验。项目组成员走访了宝鸡的邓绍常、刘庆华、黄万模,周至的闵启连,马海荣,吴松永,眉县的王林祥、魏喜来,洋县的吕天申、杨金禄,佛坪的庞邦俊,太白县的张天军、殷钰玺,凤县草药接骨名家徐家成的继承者徐基财等数十位名老草医,足迹遍及太白山周边19个县区,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并写出了考察报告。四是,近几年收集的书面材料,包括李白生的《太白草药性书》,穆毅的《陕西常用草药》《草药方剂》,闵启连的《草药讲义》, 张维岗的《试论中草药治疗糖尿病新思路的进展》,华有的《草药讲义》,马海荣的《草药讲义》, 张满存的《临床用药经验》,吴谦的《草药讲义》,解鹏海的《草药临床用药心得》,毛培良的《草药内外科方剂》,李栓劳的《工作笔记》,魏喜来的《草药治疗蛇咬伤的经验》(以上均为未发表的资料)等,整理出1000余条验方。五是,穆毅40余年来从事中草医药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杨陵仁和中医医院各科室临床应用草药所筛选、验证、总结出来的资料。标本来源有穆毅多次率领医院职工上山采集的;有吴松永、肖学忠、穆健康、宋思积、曹公义、穆整勋等人采集的。标本均经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植物研究所杨金祥等专家进行了鉴定。

该项目于2010年4月20日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省中医药管理局主持,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抢救性。总体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科研成果汇成《太白本草》一书,在《太白山本草志》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太白草医药的特点和基本理论。其特点为“理古、方奇、法和、药特”,基础理论在药物上有“表、风、清、利、气、血、涩、补” “四梁八柱” “天罡药、地煞药”“太白七药”“应季药”“顺藏药”“观药尝药”“形色气味”等;在病因病机上有“七因”,即“风、寒、暑、湿、郁、损、衰”;在争诊断上有“观象学说”;在治疗原则上有 “和冠八法”“ 善用风药 、喜用血药、早用涩药”“ 少宜用平,中宜用削,老宜用通” “既病防变”等;在立法配药上有“药队配伍”“ 阴阳配伍”“群君群臣”“ 巧用佐药、使药为和”“药随引转”等。该书载药1280种,对142种常用草药作了重点介绍,收集有效方剂1000余首,为从事草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书及参考资料。

2009年12月26日,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为了更好地传承太白草医药经验,弘扬祖国这一医学瑰宝,穆毅在杨陵仁和中医医院举行了简单而意义非凡的收徒仪式,收徒王福臣、冯勇、魏苏雄、陈鑫、张志旭、华有、查斯鸿、王慧明、曹耀元、杨洪波、任彭辉、宋思积、郑建强、张存良、王应海、王伯恒、王伟、穆可、穆可丰、乔燕等30余人。作为太白草医的第25代传人,穆毅继承先师遗志,郑重地将太白草医事业的接力棒传给了第26代弟子,这是草医界一件承上启下、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穆毅即兴作诗一首,表达了他的激动心情。

                                            清平乐

        —太白收徒有感

冬至阳生, 值旭日东升。

程门立雪诸子诚,激起老骥志千里。

处众人之所恶,行无为求有为。

师徒同登太白,取经济世活人。

                                                       2009年12月26日


2010年4月份,太白草医药文化得到了“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会”的重视,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10年11月15日在眉县汤峪镇成立了“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会太白草药医学研究分会”。该分会具有以下5个特点:一是参会人员范围广,包括4省20多个县区的人员,可更加广泛的收集草医药经验,传播太白草药医学;二是理论化,吸纳了年富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员,使太白草医药理论不断丰富和提高,草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三是实践性强,分会吸收了县级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层医务人员,使太白草医药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杨陵仁和中医医院在“太白草药专科”的带动下,各临床科室应用太白草医药,针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制定诊断标准、中西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案及疗效评定标准,总结出了一批有效方剂,提高了疗效,且费用低廉,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欢迎。四是科研性强。本会有众多科研院校如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与,共同攻关;五是产业性强。分会有西安神龙制药厂、陕西省太白山天然植物开发有限公司、陕西省超群医药集团公司、眉县天源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公司的人员加入,使科技力量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太白草药的开发和商品流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太白草药的人工种植和野生资源保护。

分会的成立,是太白草医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太白草医药经验上升为太白草医药理论、初步形成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的一个里程碑。

2010年和2013年,经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的支持下,在十余位科研教学人员及老草医的努力下,在杨陵仁和中医医院(原杨陵区中医医院)举办了两期“太白草药医学传承学习班”。传承班课程以上山破苗,认药尝药,集中授课,师生互动、临床实践为主线,由穆毅、肖学忠、黄万模、刘庆华、王飞鹏、王林祥、杨金禄、李栓牢、解鹏海、马海荣等老草医讲授草医药经验,并邀请何子冀、辛智科、宋小妹、黄广平、杨援朝、李引刚等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传承班招收来自不同医疗岗位的学员150余人,这些学员中最高职称为主任医师,最大年龄为62岁。传承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传承太白草药草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扩大太白草医药的应用范围。经过学习,现在一部分学员已成为医疗骨干、当地名医,为太白草医药的广泛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年12月,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下发“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陕中药发【2018】40号)文件,在杨陵仁和中医医院确立了“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标志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至此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正式形成。

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是我省一个地域特色鲜明的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是由王重阳倡导、丘处机龙门派传承、近代李白生先生奠基、穆毅创建的。该学术流派以中医药和太白草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以太白草药为主的方药,运用针灸、手法、导引等医疗技术及采集、生产、经营草药等方式进行医疗、养生、教学、科研等活动,并有明确传承关系的人员形成的一个学术流派。


流派工作室有代表传承人、主要负责人为穆毅,主要传承人有乔燕、魏苏雄、何富强、冯勇、李永、张志旭、华有、杨洪波、姚珺峰、穆健康等10人,设有中医内科、骨病、针灸、按摩等诊室和一个中医馆。设网站1个,确立了10个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在各科室推广应用。

目前,对流派学术思想整理成《太白草医草药》著作一部,已出版发行。已完成涉及流派学术思想等方面的论文17篇,其中1篇已被《长安医学》采用,1篇已在《陕西中医》投稿刊发,3篇将在《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准备出版的《太白四论》(医论、药论、方论、病论)已完成初稿。研发“太白胃药”“太白肠药”“太白消癥止痛胶囊”“九牛胶囊”“太白溶栓胶囊”“骨刺丸”“ 顺气丸”“ 化痰丸”等10余个院内制剂,目前这些药品部分已申报成院内制剂备案。

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医务人员,应用太白草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效显著,对以下疾病疗效独特。

内科病方面: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慢性气管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急慢性肾炎、肾结石、肿瘤等疾病。特别是部分肿瘤通过治疗能很大程度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个别病例能完全治愈。

妇科病方面: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症等。

骨病治疗: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骨髓炎等疾病。

在针灸按摩方面,采用正骨复位、点穴拨筋等手法以及针刺、艾灸、刺血、火针、古九针、刮痧、拔罐、药敷等中医传统特色疗法,配合太白草药,对颈椎病及腰椎间盘膨出、突出、椎管狭窄、下肢抽搐麻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疗效显著。

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由道家传承,近代才逐渐传入民间,广泛流行于陕、甘、川、鄂地区。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草医们在运用以“太白七药”为主的方药及针灸、按摩等中医传统疗法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规律,逐渐形成了中医界独有的太白草医文化圈,是陕西独有、全国罕见的一个学术流派。

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在传承过程中,主要继承了“道德经”和“易经”的哲学思想,其基础理论及学术思想,反映了古中医的基础理论,其行医方式、治病方法表现了传统医学的原始状态,是中医学的“野生稻”,是中医理论宝贵的基因宝藏。

太白草药生长期长、无污染、疗效好且种类繁多,其药用成分含量高,特别是“太白七药”已独成体系,在医学界有很高的地位,部分七药已收录《中国药典》。《陕西药材标准》(2015年版)只收载了太白山特有的药材“太白七药”66种,其它 “太白七药”今后肯定会逐渐收录,这将对增加中药种类、发展中医事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年来太白草医药越来越受到医药界的重视,引起了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高度关注,纷纷设立有关太白草医药的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中医学会将太白草医药传承设为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随着科研、教学机构与太白草医药人员的深入研究,通过挖掘整理临床有效病例及疗效奇特的方剂,将会研制出太白草药的新产品,服务于我国乃至世界人民。

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丰富了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它来源于民间, 修炼于道家而又还俗到民间,是一个由实践( 民间) — 提高(道家) — 再实践( 民间) — 升华的模式发展起来的一个长安大地的医学学术流派。

流派工作室的成立,理清了流派传承脉络,总结出了太白草医药理论体系,规范了太白草医药诊疗活动,扩大了流派影响力,使这一古老的医术重放光彩。

2019年在杨凌执教的美国专家sharon因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不愿在美国做膝关节置换术,慕名前来杨陵仁和中医医院找太白草医第26代传承人、骨科魏苏雄主任就诊,魏主任采用中药、太白草药口服以及穴位注射、关节冲洗注射等疗法,经过10多次治疗,使患者基本康复,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许。

2019年11月28日,来自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冈比亚伊斯兰共和国的20余位医疗护理人员,在陕西省中医药大学侯冠辉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解杨陵仁和医院中医及太白草医药工作开展情况。首先参观了医院太白草医药展示馆,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何富强对医院基本情况和太白草医药工作开展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院办主任穆健康通过播放PPT课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太白草医药传承和发展、太白草医药特点、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情况。在侯冠辉教授准确流利的翻译下,大家认真听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随后,学员们来到了杨凌毅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了太白本草堂大厅展示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太白草药药材标本和部分草药植物标本,了解运用太白草药研制的药食两用代用茶——太白养心茶。通过这次交流活动,我们希望在习主席的倡导下,让中医药和草医药不断发展壮大,被全世界更多的人所认知和接受,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2020年8月6日,由太白草医药学会筹委会、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和杨陵仁和中医医院共同举办的“太白草医药学会成立大会暨太白草医药传承学习班”在杨凌神农度假村举行。

参加大会的有太白草医药工作者、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工作室全体人员、以及省外内部分医院、中医界同行、草医药爱好者和部分高校师生等150余人。大会全票通过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穆毅为会长、何富强、张志旭等9人为副会长、穆健康为秘书长的学会领导机构。

国家级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医学会法定代表人、原陕西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刘少明、《百姓健康杂志》主编、原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副厅级巡视员葛云峰、杨凌示范区卫健局局长李春安、杨陵区卫健局局长孙建峰、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何晓光、陕西中医药大学真实世界研究院教授、医学博士王海芳;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宋小妹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杨凌示范区太白草医药学会是杨凌示范区行政审批局批准成立的一个由太白草医药工作者、太白草医药爱好者和中医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民间学术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医务人员道德规范》,以传承太白草医药文化、发展太白草医药事业、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

学术会前,卫生厅老领导刘少明、葛云峰,杨陵示范区卫健局、杨陵区卫健局领导参加了太白草医药学会、太白草医药培训基地杨凌毅和堂中医馆的揭牌仪式。

毅和堂中医馆的开诊,为杨凌地区中医药队伍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群众就医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方便了群众就诊;同时也是太白草医药工作有一个传承、教学、科研基地。

太白草医药学会的成立和传承学习班的开班标志着太白草医药学会会员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使太白草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得以传承,将对太白草医药的传承发展、教学科研及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证明,“草药是源,中药是流”。孙思邈、李时珍甘为布衣,乐贫山林,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终成大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民间医药是中医药发展的源泉”,是一个科学的论断,是对草医药事业的肯定。

四、太白草医流派和太白草药医学概念的发展

近年来,广大草医药人员和爱好者利用 “陕西省中医学会草医药学部” “太白草药医学传承学习班” “陕西太白山文化研究会太白草药医学研究分会”“杨凌太白草医药学会”等平台和组织,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和联系。在完成“太白山常用草药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杨陵仁和中医医院院长穆毅、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辛智科、宝鸡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何子冀等人根据太白草医药的基本理论和用药规律,提出了“太白草医药学”的概念,并充实了它的内容,促进了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形成。随着这一流派的形成,《太白本草》(穆毅主编)及《陕西七药》(郭增军主编)、《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宋小妹主编)、《秦岭七药》(毛水龙主编)、《太白七药原色图鉴 》(宋小妹主编)等专著相继出版发行。这些医学著作对太白草药的临床应用、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药理作用等方面作了介绍,有力地推动了太白草医药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大大丰富了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的内涵,使这一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必将促进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的发展和壮大。


五、太白草医药的展望

太白草药医学以著名的药山——太白山为依托,以道家哲学思想和《内经》理论为指导,以“理古、法和、方奇、药特”为特点,以患者的需求和临床疗效为依据,反映出了中医药的原始状态,是中医药发展的原始基因,是中医药发展几千年来的缩影。能否像植物学家,特别是育种学家保护野生稻一样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利于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学,以纠正现在教学、科研、临床上的某些只追求与西方医学接轨所造成的一些偏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和重视,我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级政府部门对太白草医药寄予厚望,加大了支持力度,许多科研院校、医疗机构的人员也相继加入到了太白草医药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中来。

2013年9月,杨陵仁和中医医院和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一起承担了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太白草医流派传承及基础理论研究”。该项目从传承脉络、师承方式、学术体系的角度对太白草医药学术流派的源流、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研究,发掘整理太白草医的特色方药、独特经验和医疗技术,并形成资料。

2013年6月份和10月份,中央电视台四套“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及“流行无限”栏目分别对太白草医药领军人物之一穆毅和“太白草药医学传承学习班”的学员进行了专题采访,节目在央视播出以后,大大提高了太白山及太白草医药在全国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来电咨询,不远千里前来就诊,充分显示了广大患者对太白草医药的信任和需求。



阅读20
分享
写评论...